EN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管院团委 > 正文

管院团委

青春筑梦振兴路,深大学子探新篇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嘹亮号角下,无数青年正以热血赴使命,用行动绘蓝图。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下北菇事”实践队怀揣赤诚,深入汕尾海丰县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在红色沃土上溯源初心,在田间地头汲取智慧,用青春笔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见证一场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实践之旅。

红色基地学习:在历史长河中锚定初心坐标

实践队的首站,是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基地。走进海丰红宫红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队员们驻足于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的标语前,聆听着彭湃同志领导农民运动的英勇事迹,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在海丰县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系统展现了当地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从农民运动时期的武器、文件,到现代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理解了红色精神对于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 那是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精神源泉,激励着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农场经验学习:在产业实践中解锁振兴密码

从理论到实践,实践队走进屿见农场与青穗农场,在泥土与汗水的交织中,探寻乡村产业的发展之道。

屿见农场的“85后”创始人黄嘉华,用一碗清甜的“咸茶”招待实践队,也打开了乡村运营的“话匣子”。他坦言,农业发展曾面临“规格不一、保鲜受限”等痛点,而“二产加工+农文旅融合”的路径让农场焕发新生。从莲藕种植到研学体验,从团建活动到短视频推广,这个依托“百千万工程”成长起来的农场,证明了“持续运营能力”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基。

青穗农场则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书写了共赢篇章。在汕尾市穗利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广薯菜9号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文创产品、护国菜美食、鸭脚木蜂蜜等琳琅满目的产品,让队员们看到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无限可能。农场与高校合作搞科研、建研学基地的实践,更让大家领悟到:合作共赢、科技赋能,才能让乡村产业走得更远。

研学基地学习:在“农业+教育”中培育振兴新苗

当农田变课堂,自然成老师,乡村便有了更生动的打开方式。研学作为当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实践队深入学习屿见农场、下北蘑菇基地、水稻研学基地,探寻“教育振兴乡村”的新出路。

屿见农场里,孔雀漫步、山羊嬉戏,孩子们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在互动中理解“劳作与收获”的意义;下北蘑菇基地中,老式农具诉说着农耕历史,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形态各异的“蘑菇”,在趣味中触摸科技农业的魅力;水稻研学基地的千亩海水稻田更是别出心裁——学生们既能下田体验收割,还能通过传统农具进行脱粒,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

这些散布在乡间的“自然课堂”,不仅让农耕文化有了传承载体,更让乡村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磁场”。正如实践队所见:当教育扎根土地,乡村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下北蘑菇基地调研:250亩的现代农业样板

实践队的重点调研对象是下北蘑菇基地。走进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菌菇培养架映入眼帘,各种品种的蘑菇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基地负责人彭维特向队员们介绍了蘑菇的种植技术、生长周期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让大家对蘑菇产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下北蘑菇的市场推广情况,实践队还专门前往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街道的综合市场进行实地调查。队员们与市场内的商户、批发商以及前来购物的居民亲切交流。通过调查发现,下北蘑菇虽然品质优良,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本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

实践队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并第一时间反馈给了下北蘑菇基地的负责人,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为基地的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基地提升下北蘑菇的本地推广度,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这一优质农产品。

农渔局访谈学习:在战略视野中明晰前行方向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是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深圳大学派驻深汕特别合作区服务队队长汪江进行深入交流,在宏观与微观的碰撞中,厘清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汪江主任将合作区比作“80年代的深圳”:“去年GDP增长74%,比亚迪等企业落户带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乡’,教育医疗配套逐步完善。”他坦言,合作区农业基础薄弱,但“深圳”这块金字招牌正吸引企业入驻,20亿亩蓝莓种植等项目的洽谈,让大家看到了“借势发展”的可能。他强调,“乡村振兴要走出自己的产城融合模式。”

此外,汪江主任还从实操层面提醒:“很多农业项目失败,是因为没先想清楚‘卖给谁’。”他建议借鉴丰农控股等头部企业经验,让“市场思维”贯穿始终。而合作区在深圳“百千万工程”考核中拿下农业板块11分、超越广州的成绩,更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以青春之力,续写振兴新篇

从红宫红场的初心溯源,到农场合作社的产业探索;从研学基地的教育创新,到蘑菇基地的科技赋能,再到政府层面的战略解读,“下北菇事”实践队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这场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路径,它可以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可以是产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是教育与农业的融合,也可以是科技赋能的突破。而青年的力量,正是在这些探索中不断生长——用知识破解难题,用创意激活资源,用热情点燃希望。


“我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百千万工程”的画卷中,深大学子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行动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09 12:19

关闭

Copyright © 200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18045号

TOP